“是的!陛下。”曹化淳很肯定的说道。
“朕明白了,你现在去挑拣关于王在晋、苗思顺的相关奏章,只要相关的,都给朕找出来。”朱由检这样做,是想看出都是谁准备弹劾王在晋他们,毕竟兵部尚书的职位很重要,一旦出错,可能就是很大的损失,再说现在东林人势力很大,朱由检想找出一些人的背景关系。
曹化淳其实心里很明白都是那些人在兴风作浪,但是在皇帝面前不敢透露太多,万一皇帝猜忌自己,可就不划算了,所以他赶紧去找那些奏章。
等曹化淳走后,朱由检拿出《明史》开始查找王在晋与苗思顺的信息,没想还真找到了关于王在晋的一些信息,不过没有多少字,只是简简单单的几百字,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稀奇的。
不过王在晋有一个地方,却与大名鼎鼎的孙承宗有了联系,其重点就是两人关于辽东的战略问题,给出相反了的意见,孙承宗主张锦宁防线,以修城为主,逐步朝东蚕食后金地盘,而王在晋主张后撤,要把山海关以东的所有地方抛弃,以京城地区为依托,坚守山海关。
朱由检看到这里,比较赞成孙承宗的主张,认为大明国土寸土不让,只要坚持那么几年,等朕发展好经济,再大举进攻后金,后面自然一帆风顺了,毕竟现在农民起义还不成气候,机会多多。
想到这里,朱由检最头痛的银两问题出现了,假如是继续坚守锦宁防线,必定要投入大量的物资维持,那么银两从哪里来?东南是必须要下手的,问题没有军权,怎么镇压被强行征税的东南势力?
说到这里,就要说说军权的问题了,以明朝的军权结构,主体是以文御武,文官掌握税收,然后用物资控制武官,而皇帝控制文官,乍一看,好像皇帝还是控制军权的,但实际差了十万八千里,文官用物资控制武官,但是武官也可因为物资要挟文官,一旦没有了物资,武官甩都不甩文官,整个就是有奶就是娘的典型,随着皇权的逐渐衰落,事实上那些武官已经蜕化成一个个军阀。
所以说朱由检会头疼军权的问题,那些军阀个个都是听调不听宣,有个很典型的例子,李自成马上就要打到了京城,崇祯连忙调遣吴三桂前来救驾,谁知吴三桂提了个条件,张口就要百万两的开拔费,而那时的崇祯哪有那么多银子啊,结果也很明了,崇祯挂在了歪脖树上。
一个国家都要亡了,以吴三桂为首的辽东军阀竟然还在问皇帝要军费,没钱就不出兵,这要是不亡国,天理不容。
纵观明末后期,崇祯杀的全是文官,几乎没有一个武官,不是他不想杀,而是杀不得,也杀不了,这就是军权旁落的后果。
既然没有军权控制东南,宰几个藩王总是可以的吧,他们个个可都是肥羊,钱应该很多,说到这里,只能说这个想法太天真了,这个任务是谁去执行,必须要有部队在后面做后盾,用几个锦衣卫?
哼哼,藩王也是有势力的,藩王虽然是圈在城里的猪,可人家手里有钱,到处漏风的京城,只怕锦衣卫还没出京城,已经有人把消息卖给了藩王。藩王接到消息,雇几个山匪,再狠点,直接雇佣军阀,半路上这么一堵,锦衣卫那点人手还真不够看的。
那么用军阀的部队去抄藩王的家,用脚指头想,也知道能上交多少银两,整个费心费力为人家做嫁衣,吃力不讨好。
这两条路并不是不能操作,而是太艰难了,朱由检现在唯一能依仗的就是御花园里工厂了,问题想要发展起来,也得有个时间啊,再说发展也要银子啊。
朱由检想了一圈,头都快炸了,这时他睁开了眼睛,看着王在晋的信息,后撤?朱由检有点不情愿的冒出了这个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