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第30章 燃料危机与智慧应对(2 / 2)阿山游记之勇闯荒岛首页

南山带着何佳琪和李君昭开始着手准备。他们先将地上的积雪奋力清理干净,露出了下面坚硬的土地。南山拿起斧子,用力地朝着地面刨去,试图刨开那上面的冻土层。他的每一次挥动都充满了力量,手臂上的肌肉紧绷,额头上也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那专注的神情仿若在雕琢一件绝世的艺术品。何佳琪和李君昭在一旁静静地看着,眼中满是好奇,仿若在等待一场神奇的魔法即将上演。

张艳终究还是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,大声问道:“山哥,为什么要刨坑啊?”其实大家心里都有着同样的疑问,只是都强忍着没有开口,此刻纷纷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南山。南山抬起头,看着张艳,故意调侃道:“把你活埋了。”张艳一听,小嘴立刻撅了起来,娇嗔道:“山哥,我这么一个大美人,你也舍得活埋了?你还没享用呢,埋了多可惜呀!”南山被她逗得笑了起来,笑骂道:“你滚一边去,越说越离谱了啊。等会儿你就知道是干啥了。行了,你好好放哨,别被人给咱收拾了。”

刨了一会儿后,南山感觉有些疲惫,便对何佳琪说道:“佳琪,你来刨会儿,我和君昭去捡些树枝和枯草。”何佳琪接过斧子,继续用力地刨着。南山和李君昭则在周围四处寻找可用的树枝和枯草。南山的目光如同敏锐的鹰眼,在树林中仔细搜寻着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角落。不一会儿,他便抱着一大捆树枝回来了,看着何佳琪说道:“佳琪,行了,够深够大了。”此时,一个一米多深、直径一米多的坑已经挖好了。南山将收集来的枯草和树枝一股脑地扔进坑里,然后又拿起斧子,走向旁边的树林,砍了好多手臂粗的树干。众人齐心协力,将树干拖拽到挖好的坑边。南山又将树枝都砍成一米左右的长度,接着像搭帐篷一样,将它们转圈靠在枯草和树枝上,摆放得整整齐齐,随后又在上面加了一些枯草和树枝,那精心搭建的模样仿若在构建一座抵御寒冬的堡垒。

一切准备就绪,南山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,点燃了坑里的枯草。火焰迅速蔓延开来,先是点燃了下面的树枝,接着又烧到了外面的树枝。大火呼呼地燃烧起来,火苗蹿得老高,映红了众人的脸庞,仿若给这寒冷的冰雪世界带来了一丝温暖的希望。南山蹲在坑边,仔细地翻看里面的树枝,待所有树枝都已经燃烧发红后,他开始用土回填坑,将所有树枝都埋上,直到不再冒烟为止。做完这一切后,南山拍了拍手,说道:“继续下一个。”就这样,一整天的时间,他们一共弄了六个这样的坑,放完树枝点完火又埋起来,那重复的动作仿若一种在困境中坚守的仪式。
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南山看着天空,说道:“回去吧。”除了何佳琪外,众人都一脸不解,不明白南山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,但南山并没有解释。众人回到庇护所后,马萍萍左右看了看,疑惑地问道:“柴火呢?”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南山,那意思不言而喻:你问他吧。南山笑了笑,说道:“明天去拿。”说完,便径直进屋休息去了,仿若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
第二天清晨,南山早早地叫醒众人,让他们带上背篓,再次出发。一行人来到昨天埋树枝的地方,南山依旧安排张艳和高静放哨,然后对何佳琪和李君昭说道:“你们把所有坑都扒开。”何佳琪和李君昭点了点头,开始动手扒坑。南山也蹲下身子,用力扒开一个坑后,拿起两节烧得黢黑的树枝,相互敲击了几下,树枝发出清脆的声音。南山听后,满意地点了点头,说道:“成了。”放哨的张艳听到声音,忍不住问道:“山哥,啥成了?”南山笑着回答道:“木炭成了。”这时候,大家才恍然大悟,终于明白昨天南山为什么要那样做了,仿若迷雾突然散去,真相豁然开朗。南山转头对何佳琪说道:“佳琪,你带着几人往回运木炭,我和君昭在这里继续砍树,继续昨天的操作。”

众人分工合作,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任务。何佳琪带领着张艳、高静和马萍萍,小心翼翼地将烧制好的木炭装进背篓,然后背着沉重的背篓往回走。一路上,她们相互扶持,虽然木炭的重量让她们有些吃力,但心中却充满了成就感,仿若在收获希望的果实。而南山和李君昭则在树林里继续忙碌着,南山挥舞着斧子,砍倒一棵又一棵树木,那挥舞的斧子仿若在开辟一条通往生存的道路。李君昭在一旁帮忙整理树枝,他们的配合默契而高效。

“山哥,你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烧制木炭呢?”李君昭好奇地问道。

南山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,笑着说道:“在这荒岛上,资源有限,我们必须要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。烧制木炭不仅可以解决我们的燃料问题,而且木炭燃烧起来比普通柴火更持久,烟雾也少,不容易暴露我们的位置。”

李君昭钦佩地看着南山,说道:“山哥,你懂得真多。”

南山摇了摇头,说道:“这都是生活所迫啊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多一点知识和技能,我们就多一份生存的希望。”

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成功地烧制了大量的木炭,并运回了庇护所。这些木炭整齐地堆放在角落里,如同黑暗中的希望之光,为他们在这寒冷的荒岛上提供了温暖与保障,仿若一座坚实的灯塔,照亮着他们在困境中前行的道路。南山看着这些木炭,心中充满了欣慰,他知道,只要大家团结一心,就一定能够克服重重困难,在这荒岛上生存下去,仿若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。